關于生產3pe防腐鋼管的常規技術
常規連續鑄鋼的最早提出者可以追溯到美國煉鋼工程師BAth(1886年)和德國工程師R.M.Daelen(1887年)。前者采用了一個垂直固定、底部敞口的厚壁鐵質的結晶器,并與中間包相連接來實施間歇式拉壞;后者釆用固定式水冷薄壁銅質結品器,實施連續拉坯,并進行二次冷卻,同時也應用了引錠桿垂直貯放裝置,飛濺切割等,顯然這已經很接近今天使用的連鑄機了。連續鑄鋼技術經歷了20世紀40年代的試驗開發,50年代開始步入工業生產,60年代弧形連鑄機出現,70年代由于世界能源危機推動的大發展,80年代日趨成熟的技術和90年代面臨的一場新的變革,整整經歷了60年歷史發展進程。我國是世界上開發和應用連續鑄鋼技術較早的國家之一。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3pe防腐鋼管連鑄方面的研究試驗工作,1956年當時重工業部的鋼鐵研究所曾在一臺半連續鑄機上澆鑄了師80的圓坯;1957年,當時的上海鋼鐵公司中心實驗室在吳大柯先生主持下設計并建造了立式連鑄機,澆鑄了我國第一根連鑄鋼,這個小方坯的斷面尺寸是75mm×180mm。進入60年代,我國3pe防腐鋼管連鑄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曾掀起了一股高潮,突出表現在對弧形連鑄技術的開發方面。當時的北京鋼鐵學院徐寶昇教授提出了弧形連鑄機的設計,于1960年在該院試驗場建造了一臺簡單的實驗裝置澆鑄出了200mm×200mth方坯。由其主持的大型弧形連鑄機于1960年在重鋼三廠投產,這是一臺方、板坯兼用機弧型半徑6m,澆鑄板坯最大寬度是1700mm,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產用弧形機之一。鑒于這一成就,徐寶昇教授在30年后被一部反映世界連鑄鋼發展史的書列為對世界連鑄技術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13位先驅者之此后,一批弧形連鑄機相繼建成投產。
例如,1965年上鋼三廠建造了一臺半徑為4.65m的矩形坯弧形連鑄機,澆鑄坯尺寸為270mm×145mm.1967年北京首都鋼鐵公司試驗廠投產了一臺半徑為55m的直結晶器弧形連鑄機。同一年末,在徐寶昇教授主持下,重鋼公司又投產了一臺曲率半徑為10m的方、板坯兼用機,可以澆鑄(250~300)mmx(1500-2100mm板坯和3流300mm×300mm或4流250mm×250mm方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連續鑄鋼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目前,可以進行連鑄的鋼種達到130余種。其中包括普碳鋼、優質鋼、不銹鋼、高速鋼軸承鋼、低合金高強度電磁鋼等等。所能澆鑄的3pe防腐鋼管斷面有如下幾種,方坯為:30mm×30mm~450mm×450mm;板坯斷面為:50mm×180mm-365mm×2200mm;圓坯斷面為:58mm~中450mm,同時還能澆鑄中空斷面和各種異型斷面的鋼坯基本上滿足了現有軋機所需要的各種坯料尺寸和各種形式的簡單斷面。應當提出的是上述鑄機的設計和制造,以及在這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連鑄技術的開發都是立足于國內完成的。一個突出例子是20世紀70年代初,上鋼一廠投產了一臺由該廠和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合作推出的板坯連鑄機,投產后遇到的突出質量問題是板坯縱裂,嚴重影響了生產的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原冶金部和機械工業部聯合組織了技術攻關組,經過參加單位的共同努力,在較短時間內成功開發和應用了浸入式水口和保護渣技術,在解決板坯裂紋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顯示了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解決連鑄生產中的重大技術問題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但由于我們缺乏與國外的技術交流,不能及時有效地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而在這一時期世界連鑄技術應用正處于大發展中,這樣我國連鑄生產技術水平與國外的差距又明顯拉開。如我們的鑄機裝備、操作工藝和相關技術與實際工業生產要求不相適應,盡管到1978年,靠國內設計制造建設的鑄機已近20臺,但實際產量只112萬t,連鑄比僅為3.5%,而當時世界上連鑄機數已近400臺,1978年連鑄坯產量已達1.5億t左右,連鑄比約為21%。為了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促進我國連鑄生產的發展,一些企業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如武漢鋼鐵公司二煉鋼廠在1978年10月、1979年2月和1979年3月共投產了3臺從德國西馬克德馬克公司引進的單流板坯連鑄機,尤其應當提到的是,這3臺鑄機投產之后,在引進、消化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武鋼二煉鋼廠圍繞著裝備、操作、質量控制和品種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紀90年代,我國軋鋼系統完成了從模鑄到連鑄的改造,實現了100%的連鑄比典型的模鑄和連鑄工藝供坯的軋鋼系統平面布置。
- 2020-05-07
- 2020-05-07
- 2020-05-07
- 2020-05-07
- 2019-12-20
- 2019-12-20
- 2019-12-20